24《罗辑思维:商业篇》读书笔记1(书摘-读后感)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奥丁书院(ID:aodsy88),关注公众号可看最新读书笔记,我将长期分享阅读笔记。恐惧源于无知,胜利来自博学,公众号和大家一起多读书,争取修行成一个博学智慧的人。)

作者:罗振宇

1.商业的魅力就在这里,你在商业领域里取得的成就,不论是自己创业,还是加入一家创业公司,本质上都是你认知边界的外化。它让你的内在能力被呈现、被检验,然后有可能被优化升级。说句鸡汤:一切人类活动,都有可能被一个注重自我提升的人变成一场修行。而所有的修行都需要外在的蒲团。商业,就是这个时代最有趣的蒲团之一。

从一个最初的专长开始,利用它,训练它,呵护它,看着它一点点长大,不偏离它,但是也不任由它止步不前。这才是很多成功公司的底层密码。

2.商业最大的变化,不是对手,也不是环境,而是经常会出现的全新的“超级变量”。

3.奈飞很鼓励员工跳槽。有时甚至会跟一些表现很好的员工说,对不起,最近因为公司转型,你和我们未来的业务不匹配了,请你离职吧。

奈飞的经验还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吗?当然有。至少有两点。

第一,它提醒我们,应该怎么看待那些成功企业的文化。显然不是照着学,因为企业和企业的处境完全不一样。

任何企业文化的出现,都是为了解决它所面对的特定的问题。行业不同,策略不同,生长出的文化也自然不同。换句话说,企业文化不是成功的原因,而是它成功的结果。就拿奈飞来说,它主张改变,是因为内容行业变化太快,不变就意味着出局。所以它的文化最后呈现出这个样子。

但是,假如换成食品厂、药品厂、化肥厂,它们追求的就是品质稳定。假如照搬奈飞的文化,隔三岔五换个花样,恐怕要不了多久就经营不下去了。学习别人的经验,必须把它还原到它所处的处境中,才能明白,哪些能学,哪些不能学。这是奈飞的第一个启示。

第二个启示,才是重点。

对今天这个时代而言,企业文化,到底是干什么用的?回顾一下历史,过去的企业文化和今天的企业文化,作用可以说截然不同。

过去的企业文化,是一个塑形器,是一把雕刻刀。它是为了把企业塑造成一个固定的形状,越稳定越好,这样好传承。比如我们熟悉的一些老字号,都是按照这条标准,几百年就做一件事。做着做着,就成了老字号。对它们而言,企业文化存在的意义,就是提供一个越来越精确的标准。必须遵守,不能妥协。

但是,今天的商业环境越来越复杂。每时每刻都在变化当中。不仅是奈飞所在的内容行业,很多行业都是这样。这个时候,对于很多企业来说,企业文化存在的目的就变了,不是为了让企业不变,而是为了能不断地保持变化,还能不散架,保持战斗力。

打个比方,过去的企业文化是想让企业像钢筋混凝土,塑造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以后都不变。而现在,很多企业是希望企业像一汪清水一样,随时可以被塑造成任何形状,越软越好,但是不散架。

3.别的公司学丰田,经常是一个环节停下来,整条流水线就停了,甚至整个工厂都停下来,等这个环节的问题解决,肯定效率低。

而丰田的安灯系统可没这么简单。它有这么几个关键控制点:

第一,黄灯不停,红灯才停。员工按了按钮,亮的是黄灯,流水线不会马上停,而是有一个15~30秒的反应时间。如果这段时间里问题没解决,红灯就会亮,流水线才会停下来。这个好学。

第二,缓冲空间。丰田会把流水线分成几段,每段之间会有7~10辆车。这样一个工作站停了,下一个工作站还能正常工作7~10分钟。这就基本上不会发生整个工厂停工的情况。这听起来也好学,没什么技术含量。

第三,团队支持。流水线上黄灯一亮,留给员工的反应时间是很短的。但是现场有一个随时待命的角色,就是小组领班。领班平时就在流水线旁边巡视,只要亮起黄灯,领班马上就会冲上去,帮助员工解决问题。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员工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丰田公司非常看重的。流水线停下来,谁最着急呢?不是一般我们理解的,员工按了灯,然后在那里等领导来解决问题。其实是按下按钮的那个员工最着急。他不是偷懒,怕受到惩罚,而是发现了问题,想赶紧解决这个问题。

光有紧迫感还不够,他还会在平时的工作里,主动去了解流水线上其他位置的工作都是什么,这样每一个员工,其实都具备了系统思维。丰田企业也支持员工这么干。所以,一般的问题,员工也能快速找到原因,快速解决。

但是其他的汽车公司,他们学丰田,照搬了安灯系统。但是到了生产现场,员工一旦有事,按下安灯按钮,然后发现现场没人,员工也是干着急,找领导,领导都去办公室里抽烟玩牌了。等找到领导,按照正常流程汇报,领导再出来解决问题,那现场的效率当然都完蛋了。

丰田的车间,说起来是“流水线”,但是这线上的每一个点都不是孤立的,甚至它的联系也不是单一的。任何一个点,都会得到其他的点的响应和支持。严格地说,这不是“线”,而是个“生产岛”。任何一个点有事,马上有八方支援。

这个“生产岛”的效应,其实比看上去还要深刻。

4.让人类愉悦的东西就那么多,这个代码就印刻在人性底层中。即使花样翻新,也差别不大。但是让人恐惧的东西,是在“内心边界”之外的领域,那空间就大了去了。

你制造一种时尚,用户就会被唤醒跟不上潮流的“恐惧”。你创造一种文化,用户就会被唤醒不懂这种文化而被鄙视的“恐惧”。你提供一种人和人连接的方式,用户就会被唤醒被排在连接之外的“恐惧”,创新的空间无穷无尽。

我们从头到尾反复提到一个词——“恐惧”,“恐惧”这个词不好听,甚至会引起反感。但是我们理性地再看一眼这个词,人类的进步,其实从来都是由它来驱动的。

5.企业就像是一个人,它创立、奋斗、成长,看起来它的股东、创始人是操之在我。但是企业是有寿命的,了不起也就一两百年。但是品牌呢?更准确地说,人类活动留下来的符号呢?这就有点像基因了。品牌符号和基因一样,它可以穿越时间,长久留存。

汉朝1800年前就覆灭了,但是“汉族”这个符号留下来了。1980年,山德士上校过世了,但是他创立的KFC和肯德基爷爷的形象符号留下来了。现在他还天天站在肯德基门口和我们打招呼,虽然这个企业和他们家族没关系了。

人类文化,本质上就是一个符号系统演化的过程。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不管活着的时候有什么丰功伟业,死了之后,他留在人类历史上的就是一个符号和关于这个符号的认知。符号是人类的一切活动、奋斗,唯一可以穿越时间、穿越进化剪刀之后留存下来的东西。

企业也一样,就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生产组织形式。什么东西是可以穿越时间的?人肯定不能,钱也不能,其他什么技术、产品都不能。只有符号能回到我们前面问的那个问题:是品牌为企业服务,还是企业在为品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