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思维,只要五步》下地宽也-azw3,mobi,epub,txt,pdf电子书免费下载

由于链接总是被和谐,需要本书电子版的朋友关注公众号:日读1页书(ID:rdyys88),首页回复:202,或者书名,自动弹出下载地址。

作者: [日] 下地宽也

内容简介:

《逻辑思维,只要五步》用最简洁易懂的方式教读者迅速成为有逻辑思维的人,短时间内让你解决问题、效率翻倍!工作中, 我们会看到这样的两种人:有的人还没有了解情况就马上开始工作,结果很快出现进退两难的情况;有的人就非常有逻辑和条理,能很好地带着其他同事顺利地完成工作。

不懂逻辑思维, 就会出现沟通不畅、越干活越多、效率低下、事情无法推进等等情况。

【编辑推荐】

《逻辑思维,只要五步》是一本集实用、简单、轻松为一体综合性实用书籍。实用——逻辑思维是一项处理工作和生活问题的必备技能。我们很多的时间都浪费在无效沟通和不停返工中。学会逻辑思维,就能快速表达自己、理清头绪和关系、找到切入点和关键点、问题迎刃而解!

简单——最简单易行的逻辑思考术,短时间内让你让你解决问题、效率翻倍!作者将逻辑思考的方法总结为五步:1、金字塔图 ——快速表达自己;2、并列型・串联型——理清头绪和关系;3、MECE ——消除重复、防止遗漏;4、树状图 —— 分析深挖,找到解决方案;5、矩形图——评估,得出结论

轻松——运用轻松活泼的漫画和图表形式,阅读轻松有趣。一页文字+一页漫画的形式,详尽图表、幽默漫画,轻松有趣中掌握逻辑思维技能。

试读

金字塔图——组织语言,快速表达——理由

理由不当的3种情况

有时候结论和理由都有了,但不知为何还是没有说服力,这很有可能是用的理由不恰当。在这节中介绍一下经常出现的3种情况。

第一个是理由用“个人的想法或感想”的情况。

譬如,因为“(理由)我对他们十分期待”,所以“(结论)一定能够完成定额的”。“期待”是个没有根据的个人想法,因此作为理由是不行的。

第二个是理由用“语言的反面/换个说法”的情况。

譬如,因为“(理由)至今还未进军儿童服装市场”,所以“(结论)应该进军儿童服装市场”。因为“没有进军”,所以“要进军”,这是把话反过来说的。通过文字就能发现经常在日常会话中听到这种奇怪的语言反面/换个说法。

第三个是理由的“因果关系含糊不清”的情况。A是由原因而得出B的结果时,A和B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然而,也有因果关系含糊不清却仍作为理由使用的情况。

比如,因为“(理由)着装随意的公司业绩比较好”,所以“(结论)若着装上比较随意,业绩应该会提高”。也许业绩良好的原因并不是着装随意吧。不过,如果你的思维方式和说话的人是一致的,可能听了这话会觉得很正确没有问题。

稍微思考一下就觉得好像是这样,又好像……

个人的想法或感想

语言的反面/换个说法

因果关系(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含糊不清

Step 1 金字塔图——组织语言,快速表达——理由

金字塔图也可以用来计划如何行动

在已确定的新制度或者IT规则的公司内部说明会等场合下,结论之后并不应该说理由,而应该把具体的“方法”分成3部分,阐述如何实行。

比如“(结论)决定把Z公司的安全软件安装到所有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上”。

如果你估计听的人会想“为什么需要安装安全软件”,那就需要阐述理由。但是一般若是在公司内部的说明会等场合,现在再来问原因对结论也不会产生什么改变,因此听的人接下来关心的是“如何做”。

于是,这里应该阐述具体的“方法”而不是理由。

(方法1)“首先说明安装的方法。”

(方法2)“接着说明普通的使用方法。”

(方法3)“最后说明出现故障时的处理方法。”

按照这个顺序阐述听者就会“知道了”。

这里并不是不停地对方法说明个没完,而是汇总到3~5组按照一定顺序说明。比如电脑的操作按照“输入方法→计算方法→输入方法”等根据时间的顺序说明,清扫方法按照“客厅→餐厅→厨房”等依据场所说明。

若对方对“如何做”感兴趣就介绍方法

对“为什么”感兴趣的情况

对“如何做”感兴趣的情况

Step 1 金字塔图——组织语言,快速表达——行动

明确“由谁来做何事”

基本的金字塔图中按照论点→结论→理由的顺序阐述就可以了。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还需要在最后加上具体的“行动”。

具体在阐述行动时,请分成“自己做什么”和“希望对方做什么”两部分。因为在汉语中即使省略主语句子也能通顺,所以在说“结论”“应该是×××”的时候,经常因为省略了责任分担的主语而导致含糊不清。

(论点)“应该如何促进公司内部的信息共享。”

(结论)“应该每月1次召集全体员工召开信息共享会。”

(理由1)“现在的群件交换不充分。”

(理由2)“如果只是管理层的会议,意图不会传达给公司的所有员工。”

(理由3)“通过和平时不太接触的人谈话能够了解对方的人品。”

若这么说大家都会赞成并觉得“确实如此”。然而,很多时候这个信息共享会却完全无法开始。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没有明确谁该做什么。

在理由的后面加上“自己做什么”和“希望对方做什么”。

(行动:自己)“我做一个简单的信息共享会的日程。”

(行动:对方)“山本负责预订会议室和发邮件通知全体员工。”

这样一来,结论和行动就联系起来了。

即使给出结论若不决定“行动”,谁都不会去做

Step 1 金字塔图——组织语言,快速表达——行动

明确传达自己和对方的工作内容

很多时候,结论是以“解决方案是这个”或者“根本的原因是这个”的形式表述的。如果这个结论能够获得认同,就需要注意接下来的行动。

“行动”需要决定自己和对方的任务(也可能是只由某一方承担)。总之,所谓“行动”就是阐述由谁负责在某个时间点前完成某事。

首先关于自己的行动必须有“具体的行动(首先做什么)”和“时间轴(什么时候做)”这两点。

比如,“(结论)在提案书中添加纳入事例并附带照片”时,行动就应该是“我在后天之前(时间轴),查看过去的案件的数据库(具体行动)”。

另一方面关于对方的行动,需要有谅解、建议、具体行动中的任意一个。

(谅解)“从下周开始将改变提案书的规格,请谅解。”

(建议)“改用哪张照片请给出建议。”

(具体行动)“请提交可以使用的照片数据。”

阐述自己的“行动”和希望对方做的“行动”

如果不告诉对方希望他做什么,对方就会问“你说的我已经知道了,那么我该做什么”。

Step 2 “并列型”还是“串联型”——把理由连接起来

Step 2 “并列型”还是“串联型”——把理由连接起来

记住结论和理由的连接方式有两种

我的女儿也很有逻辑。在幼儿园的时候,她就这么说过:

(理由1)“山本有DS。”

(理由2)“加藤有PS3。”

(理由3)“铃木也有Wii。”

(结论)“大家都有游戏机。(也给我买一个!)”

另外,有时也会这么说:

(理由1)“今天是星期四。”

(理由2)“星期四放《宠物小精灵》的动画片呢。”

(结论)“那么,今天就有《宠物小精灵》的动画片了吧?”

啊?大家的孩子也都这么说。那真是太遗憾了。

这里想说的是,逻辑性的结论和理由的联系方法只有两种,这些是连小孩子都能在日常生活中自然使用的方法。

实际的名称叫作“归纳法”和“演绎法”。这里我用电池的连接方式为例,用并列型(归纳法)和串联型(演绎法)的说法进行说明。

在孩子的事例中关于游戏机的谈话属于并列型,关于电视节目的谈话属于串联型。

并列型(归纳法)是并列几个不同的事实,从这些事实中找出共通点,从而得出结论的方法。

串联型(演绎法)是将某个事实和与其相对应的某个规律(决定、一般常识、法规等)进行组合,从而得出结论的方法。

是数个事实并列,还是规律+事实

并列型(归纳性的列举理由)

并列数个事实,找出共通点,得出结论

串联型(演绎性的列举理由)

将某个事实和与其相对应的某个规律联系后得出结论

Step 2 “并列型”还是“串联型”——把理由连接起来

找出理由的共通点推测结论的是“并列型”

并列型(归纳法)是列举数个事实,从中找出共通点,得出结论的方法。

它的特点就是结论终究只是个推测出来的内容,如果要正确地表达,结论的说法应该是“似乎是”。通过观察几个事实,觉得应该是什么样的一种逻辑手法。(虽说是有逻辑性,但是由于语气上带有“似乎、好像”,可能会让你觉得不太舒服。)

(理由1)“听说大型企业A公司质疑本公司的网络是否安全。”

(理由2)“大型企业B公司通过导入Thin Client PC,配备了防止信息泄露的体制。”

(理由3)“大型企业B公司录用了3名安全性方面的专业人士。”

(结论)“似乎强化安全性对策的大型企业在增加。”

并列型就如同上面的例子,是列举事实找出共通点推断结论的形式。例子中的共通点则是“安全性”和“大型企业”。

像并列型这样列举数个事实得出结论的方法在商业工作中属于主流的说明方法。

另外,并列型的优点在于由于同时说明数个理由,即使有一个理由不充分(即使根据变弱)也能凭借剩下的理由来支撑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