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中国经济》(增订版) 林毅夫-azw3,mobi,epub,txt,pdf电子书免费下载

由于链接总是被和谐,需要本书电子版的朋友关注公众号:日读1页书(ID:rdyys88),首页回复:199,或者书名,自动弹出下载地址。

作者: 林毅夫

内容简介:

《解读中国经济(增订版)》是解读中国经济最权威著作,总结了中国与其他国家、地区经济发展和改革活动的经验,提出了一个经济发展和转型的一般理论,并以此理论分析中国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取得的各项成就,面临的主要经济、社会问题,探讨其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书中用通俗的语言和生动的实例,系统地回顾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与改革经验,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热点问题。新版新增了对最新经济形势的分析与预测,并就“资本账户”和“林张之争”等热点问题做出了重要评论。

试读

比较优势:在一次分配中实现效率和公平的统一

中国如何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学术界的普遍看法是初次分配注重效率,二次分配注重公平。现在既然要强调民生、强调和谐,那么中国就要更加注重二次分配的公平问题,政府就要在这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通过二次分配来解决初次分配没有解决的问题,这是必要的。但是,如果不能在一次分配中达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而寄希望于二次分配,我个人认为,这很可能会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因此我的主要观点是,在一次分配中达到公平和效率的统一,而把二次分配作为补充手段,解决初次分配可能会遗留的一点问题。需要强调的是,这不是反对二次分配。当前的分配制度是初次分配注重效率,也就是说初次分配可以不照顾公平,然后由二次分配再来解决公平的问题,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既不能实现效率,也无法达到公平。但是如果要在一次分配中就达到公平和效率的统一,会不会又像我们所讲的“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成为无法实现的空想呢?

“初次分配达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至少应该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经济增长要快,整体收入水平要不断提高,这一点非常重要。经过32年的持续快速增长,中国在2010年的人均国民收入已达到4428美元左右,但仍处于较低的水平,只有美国的5%,因此要继续注重效率,加快经济增长。至于第二层含义,何谓效率与公平的统一?就是指在经济的快速增长过程中,穷人的收入增长速度要高于富人,这样才有望达到公平。而要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在保证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使得收入分配状况不断改善,兼顾科学发展观中提到的“五个统筹”,关键就在于我一再强调的按照比较优势来发展经济,在经济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按照比较优势来选择产业、产品和技术。

中国目前的比较优势,总的来讲还是劳动力比较多,劳动力价格相对便宜。按照这个比较优势来发展,首先,就会形成很多劳动力密集的产业,包括制造业、服务业,以及资本密集型产业当中劳动力相对密集的区段,从而可以创造很多就业机会。众所周知,穷人和富人之间最大的差别就是,穷人除了劳动力之外没有多少可以获得收入的资产,而富人的收入增加主要靠资本,用资本雇用别人去赚钱。如果中国按照比较优势来发展,创造出很多的就业机会,就可以让那些依靠自己的劳动力来获得收入的穷人得以充分就业,从而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其次,如果按照比较优势来发展,中国就能提高竞争力,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从而获得最大的利润和剩余,资本就会快速积累,而劳动力的增加受人口增长的限制是有限的。在这种情况下,国家的要素禀赋结构就会不断改变,从劳动力较多、资本较少,逐渐变为资本较多、劳动力较少,这个转变过程也体现在发达国家的发展进程中。如果出现资本较多、劳动力较少的局面,要素的稀缺程度反映在价格上,就是工资不断上升,资本回报不断下降,也就意味着穷人拥有的资产不断升值,而富人拥有的资产不断贬值,在此过程中收入分配状况不断得到改善。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日本、韩国、新加坡和中国的台湾地区之所以被称为“东亚奇迹”,就是因为它们一方面保持了经济的长期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还不断改善了收入分配状况,这是有实证经验支持的。

前几年我提出过一个“小步快跑”的概念,就是指产业升级、技术升级的每一步都非常小,但是非常快,那么在少则二三十年,多则一两代人的时间内,中国就能够赶上发达国家。然而,多数人只看到了发达国家产业技术水平高,发展中国家产业技术水平低,产业技术水平又确实会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国力和收入水平,于是就有人希望一步登天,尽快发展与发达国家相同的产业和技术行业,从而迅速赶上和超过发达国家,这实际上是一种违反比较优势的“赶超战略”(comparative advantage-defying strategy)。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有不同的比较优势,符合发达国家的比较优势并不符合发展中国家的要素禀赋结构所决定的国情,如果落后国家采用赶超战略大规模建立资本密集型产业,这些产业就没有竞争力,整个国家的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经济发展效率也会非常低下,而且还会导致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包括资本过度密集,就业机会减少,大量只拥有劳动力的低收入者不能正式进入就业市场,无法分享经济发展的果实,失业和隐性失业迅速增加,并且,由于就业岗位竞争激烈,已就业的人的工资也会受到抑制。更为严重的是,这个问题还会不断恶化下去,因为不按照比较优势发展的产业在开放竞争的市场中没有竞争力,要想生存只能靠国家的保护和补贴。对资本密集型行业进行投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依靠政府,但是在市场经济国家,就只有靠富人去投资,那么补贴的钱从哪来?只能是直接或间接地(通过政府税收补贴政策等)来自于那些没有对这个产业进行投资的穷人。只拥有劳动力的穷人不仅工资受到抑制,而且有限的工资还要用来补贴富人,收入差距就会加大,财富分配不公现象凸显。在没有实行户籍管理制度的国家,农村的失业人口大量涌入城市,但是无法进入正式的就业市场,就逐渐在城市里形成了贫民窟。当然,落后国家也可以像发达国家那样,建立几个高端产业、大集团、大品牌,但是这些产业的利润也基本上要靠保护和补贴来维持,这是一种财富转移,并不是企业真正创造的剩余。绝大多数有就业能力的人本来可以去发展那些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但是由于缺乏资金,他们无法形成生产能力,也无法多创造剩余。因此整个社会的剩余数量都非常少,资本积累和要素禀赋结构的提升速度也非常缓慢。

实行赶超战略的发展中国家都具有这样的特性:开始的时候,在政府的保护和补贴下,依靠投资在一定时期内拉动经济快速增长;随着剩余的减少,投资的乏力,经济增长减速,就开始寻找国外资金,再维持一段时间的高速增长;最后,等到外债到期需要偿还的时候才发现建立的产业没有竞争力,无法创造利润来还债,于是就演变成了金融危机和社会危机。还可能出现我们经常批判的所谓“坏的市场经济”,意指在赶超战略下发展的产业需要政府的保护和补贴,而在市场经济体系下对于那些能够投资于这类产业的人来说,相对于提高经营效率,他们寻求更多政府补贴的积极性会更高,这样就会产生很多的寻租行为。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拉丁美洲实行的是“二次进口替代”策略,发展一些资本密集型产业,其实质就是一种赶超。结果导致创造就业不足,财富分配不公,城市里出现大量贫民窟。在大量失业存在和社会矛盾上升的情况下,他们普遍走向了所谓的民主政治,政府为了收买选票,提出了非常诱人的社会福利政策主张,结果形成政府的巨额财政赤字,财政危机和金融危机交替出现。这就是拉丁美洲现在所处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