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筑中发现梦想》安藤忠雄-azw3,mobi,epub,txt,pdf电子书免费下载

由于链接总是被和谐,需要本书电子版的朋友关注公众号:日读1页书(ID:rdyys88),首页回复:248,或者书名,自动弹出下载地址。

作者:[日]安藤忠雄

内容简介:

《在建筑中发现梦想》是建筑大师安藤忠雄在日本NHK大众讲堂进行建筑讲座的讲义集合,与此前安藤的其他文字不同,《在建筑中发现梦想》是一本回归建筑本真问题的书,集中了“我们为什么建筑?”“建筑真实又为何?”的讨论。建筑家安藤忠雄,沿着他年少时代游学的足迹,逐一写下自己在世界各地的建筑见闻。书中记录下的每一个建筑故事,都包含一段人类生活的历史,正是这些隐性的基因与密码造就了风格各异的建筑形态。安藤在感慨建筑与社会、生活的紧密纽带同时,也在反思现代建筑带来的人与人、人与环境的隔阂。

试读

我认为建筑的原点正是住宅。住宅起源于人类最根本的欲望,忠实地呈现出长久居住在当地的人们的生活与气候风土。探访世界各地的本土性住宅时,有时也会遇到出人意表的展示性建筑,让我重新体验到人类生活的复杂多样。以现代价值观来看,地方性住宅看起来或许是前现代又非理性的。但是,我却从那里感受到人们蓬勃的生气、对居住的强烈渴望所产生的力量,以及活在现代的我们居住环境中所没有的质朴内涵。

反过来说,现代住宅几乎都是在以合理性、机能性为第一要务的前提下建造完成的。得益于技术的进步、社会制度的发达,现代住宅的便利与舒适,是前现代住宅所无法比拟的。然而,也因为大家都想追求相同的舒适度,结果却造成全世界无区域差异、均一化的居住环境。然而,便利就真的等同于丰富多元吗?起源于近代的现代建筑,其原所描绘的梦想,难道真的是像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那样缺乏个性,只是为了满足经济效益而产生商品化住宅吗?其实我并不这样认为。住宅应该是人们灵魂的依靠,绝不会满足于商品的属性,而且20世纪诞生的几个著名的现代住宅建筑,绝对不是照本宣科、毫无批判性地被建造完成的,而是肩负着未来梦想的创造者,是历经了天人交战后所创造出来的结晶。

自我步入建筑行业以来,“住”这个主题,一直是我所思考的重心,今后我仍将坚持这个方向不会改变。可以说,住宅正是我建筑的原点。

与聚落住宅的邂逅

旅行可以塑造人,学习建筑也是一样,建筑是必须实际造访当地、以自己的五官体验空间,才有可能真正领会的,所以我觉得建筑师必须迈开脚步。现代建筑巨匠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1]也是在他24岁的时候,展开长达半年的旅行。看他晚年发表的旅行日记《东方游记》(Le Voyage d’Orient),就可以知道他从旅行中获益良多。

在我二十几岁决定走建筑这条路时,对当时包括我在内的日本人来说,建筑就等同于西洋建筑,是诞生自西欧建筑文化这块土壤的现代建筑。西洋建筑史大多从希腊时代开始记载,所以当我决定要亲眼看看西洋建筑,而决定前往欧洲的时候,首先浮出脑海的,是位于希腊雅典卫城的山丘、被称作西洋建筑原点的“帕提农神庙”。

当爬上著名的卫城山丘,站在建于山顶的基座上,看着巍然耸立的列柱群时,心中油然而生的感动至今仍令我难以忘怀。湛蓝的天空下,与深蓝大海形成强烈对比的白色大理石、建筑物,一个个从整体到细部皆贯彻着对称之美。在那里,我感受到,从古至今存在于西洋建筑根本的秩序,以最纯粹的形态呈现出来。

帕提农神庙所代表的样式造型之美绝非浑然天成,而是经由人的理性与坚强的意志力累积而成。但是在希腊的旅行中,和帕提农神庙同样吸引我,甚至对我来说更为诱人的,是同样位于爱琴海,架构却与帕提农的清晰比例截然不同的圣托里尼岛及米诺斯岛的地方(Vernacular)聚落。在那里,家家户户与岛的陡坡叠合,如同层层铺就在陡坡上,并且所有的房舍皆涂抹着石灰浆。上下左右自由堆叠而成的家家户户之间,穿梭着弯弯曲曲的通道,如同设计复杂的迷宫一般。我走在城镇的道路上,沿途观赏不停变化的风景,一点也不感到厌倦。

所谓住宅,乃是生活与土地密切相关的人们使用当地现有的材料,依据自己的生活方式亲手打造而成的。由于住宅会自然而然地保有当地共同体既有的形式,因此世界各地具有地方特色的住宅,确实展现着丰富多样的面貌。

意大利南部的土卢里

非洲西部红土屋

普布罗印第安人集合式住宅内景

在意大利南部的普利亚省(Puglia),由于和米诺斯岛有着同样的石灰岩质地的土地,而且自古以来就深受希腊文化影响,当地被称作“土卢里(Trulli,无梁无柱的圆锥尖顶石屋)”的民房同样使用石灰浆将房屋墙壁涂成白色。然而很有趣的是,土卢里的屋顶是犹如在头顶上戴帽子一般的叠砌式构造。名为“阿尔贝罗贝洛(Alberobello)”的城镇(也称丽树镇),就以保存了许多土卢里建筑而闻名。在那里,相同形状的土卢里以各种排列组合集中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相当不可思议的住家风景。其他像是泰国曼谷河川旁建造的水上人家;印度尼西亚漂流而居的水上人家;非洲西部尼欧佛因村的红土屋;以游牧维生的蒙古人居住的移动式住宅蒙古包;美国普布罗印第安人(Pueblo Indian)用泥土砖建造的集合式住宅;摩洛哥泥土与石头建造的房屋等等,例子多得不胜枚举。环游世界,每当邂逅了颠覆我对住宅概念的房屋时,都让我一再感受到“光是生长的地方不同,生活中的景物就会如此殊异”这种单纯的惊喜。通过住宅,经年累月的奋斗与努力化为实际的形式,人们以最直截了当的方式表明“定居”的意愿,令我深深感动。

另一方面,想到生活在现代日本的我们,居住环境虽然相当便利,却逐渐失去如地方聚落那样,基于地域上培养出的经验而产生的差异性。我们现在的居住环境既没有丰富的多样性,也没有对居住的渴望与梦想,有的只是提供与价格等值的功能商品。若要问,是什么让原本扎根于区域风土特性的住宅,变成现在这样单一化的居住环境,我们可以说,正是起因于17世纪在西欧诞生的,名为“现代”的理念。

名为“现代”的时代

现代的根本,是以合理性、论述性阐释世界,并试图对其赋予合理秩序的精神。而现代的典型,则是象征功能、构造与普遍性的“机械”。由于机械的诞生,人们对住宅的需求,也变成了追求一个作为寝食场所能够高效运作的空间,因此诞生了独立专用住宅这种新的形式。这也意味着,人们顺从工业化社会,发展出新的职住分离的生活形态。

另外,现代也是民众第一次取代少数特权阶级成为主角的时代。正是因为如此,对于生活在现代创始期的建筑家来说,建造独立专用住宅是最大而且最重要的课题,必须以这种住宅形态为主轴来发展现代建筑。过去只会建造如帕提农神庙那般纪念性建筑的建筑家,第一次着眼于住宅,将住宅当作是自己需要创造的对象。而现代建筑巨匠勒·柯布西耶在20世纪初进行的一连串活动,最能够代表建筑家们勾勒的理想与现实纠缠的轨迹。